2016暑期档电影市场降速明显,全国银幕总数同比增长了8000块,但123.7亿元的
票房相比去年124.78亿却略有下降。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电影市场降速,业内各种
分析云山雾罩、难解谜团。
9月14日,淘票票与猫眼联合发布了《2016年暑期档大数据报告》,报告从内容环境变化、观众观影习惯分布、消费舆论环境变化三大维度对今年暑期档做了全面分析,用数据揭秘了暑期档降速真相。
真相1:实在没好片,卡司、IP票房产力失灵
“缺乏国产爆款电影,开山之作缺位”是今年电影内容环境变化的主要原因,同比2015年的《捉妖记》、《大圣归来》这两部均为各自类型开山之作的影片,2016年的《盗墓笔记》、《绝地逃亡》都不具备典型“爆款”特征。
数据来自《2016年暑期档大数据报告》
2016年票房贡献主力也产生了变化。2015年暑期档几乎是喜剧电影的天下,共有25部喜剧电影上映,满足了“国人缺笑”的痛点刚需,不仅成就了《煎饼侠》,也使得喜剧片贡献了暑期档整体票房的47%几乎占据半壁江山。而2016年喜剧片供血不足,换成了动作片独挑大梁,动作电影以暑期档影片总体数量的17%贡献整体票房的48%,16部喜剧片却只有10%的票房贡献率。
数据来自《2016年暑期档大数据报告》
今年暑期档热钱涌入过快导致商业气息浓厚,但行业依仗的IP电影转化却乏善可陈:暑期档票房前5电影中,2016年IP电影虽然在数量上比2015年多了一倍, 但票房转化力度(IP电影单片票房)却明显低于2015年。
数据来自《2016年暑期档大数据报告》
青春爱情片的魔力也在退减:2016年暑期档青春爱情片产量比2015年多两部,但单片票房却明显比去年低(统计范围为票房1千万以上的青春爱情片)。
数据来自《2016年暑期档大数据报告》
卡司方面,虽然加入了新生代演员,暑期档票房排名前6的演员,2016年的老戏骨+新生代演员的组合,集体只贡献了51亿票房;去年以演技相对成熟的演员为主,集体贡献82亿元票房。显然,还在成长中的新生代演员在口碑影响力和票房影响力上还有较大的上升空间。
数据来自《2016年暑期档大数据报告》
好片缺位,IP、卡司票房贡献乏力,电影市场内生动力受限,增长放缓就是必然。
真相2:电影虽然很流行,替代式娱乐消费越来越多
其次,在观众观影习惯已经养成。90后消费力度有所提升,91~95年消费者在结束学业后走入职场,购票频次同比提升较为明显。电影成为年轻人流行的娱乐方式。
小镇青年仍然风头不减,同比去年,今年有近4成的小镇青年在暑期档选择“二进影院”,观影消费正逐渐成为小镇青年主流娱乐方式。
数据来自《2016年暑期档大数据报告》
然而,尽管如此,根据淘票票与猫眼联合数据观察,同比去年,观影用户在「外卖」,「海淘」及「演出赛事」上消费更多,除了日常生活及海外购物越来越便捷,不难发现,人民群众的生活娱乐需求也趋向多元化。
电影虽然很流行,但其它好玩的事情越来越多,没好片,观众完全可以不进电影院。
真相3:观众影商越来越高,烂片越来越有价无市
从舆论环境来看,2016年的好消息是,观众“影商”正在提高,整体的观影品位正在提升。根据猫眼电影及淘票票评分数据显示,2016年暑期档9分以上电影明显比2015要少,客观反映观众的“影商”正在提升。同时,评分为8分以下的电影对暑期档票房贡献率仅占5.8%,相比去年同期下降了近12个百分点。看来,面对日益提升的观众影商,电影越来越需要靠品质说话,烂片必将有价无市,而观众会用电影票为好片点赞。
数据来自《2016年暑期档大数据报告》
之前,有不少专家和媒体将暑期档降速归咎于电商票补力度下降,认为电商削减了
票补力度削弱了电影市场增长势头。上述数据分析却告诉我们事实远非如此简单。
商家促销不促销,并不是影响消费者消费选择的主要原因。货真价实、公平交易永
远是市场经济的核心逻辑。
当暑期档观影人次达到3.73亿,其中2.84亿人次通过线上渠道购票,线上购票每
10人中就有3.8人从猫眼购票之时,电商对于整个电影市场恰恰是起到了托市作用,
而不是相反。这个寡淡的暑期档电商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补不补,不重要。
有没有好片推销,才是关键。
暑期档降速,也许并不完全是坏事。市场有自己的智慧,它也许正以急刹车的方式
告诉我们,在市场供需逻辑下,电影产业的供给侧改革势在必行了,只有这样才能
解决当前观众日益提升的消费需求和优质内容供应不足的根本矛盾。
(数据来自淘票票与猫眼电影联合发布的《2016年暑期档大数据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