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登录你好,欢迎来到青春娱乐网!
当前位置:首页 >电影 > 影评 > 详细内容

传《大闹天竺》暗箱保底十亿?网友惊叹上市公司洗钱手段高

2017-02-28 11:11:28 来源:青春娱乐网 编辑: vd013

曾被寄予厚望的鸡年春节档主力影片《大闹天竺》票房口碑双失,不但票房仅有7.5亿,远不及之前十二亿以上的票房预期,首次执导的王宝强更为舆论讥讽毫无导演天赋,可谓流年不利。

然而,让人匪夷所思的是,面对这一票房成绩,影片发行方却大谈成功经验,并且广而告之已赚钱,发行未保底,难道此前在业内疯传的十亿保底,根本不存在。

而最近的一则传闻也许能对这一现象做出解释:其实十亿保底还在,只是另有其人,由于影片质量不佳,光线索性玩了一个资本游戏,委托第三方十亿保底,确保上市公司光线传媒有充足盈利,如果本片票房过十亿,则皆大欢喜,如果不过,差价由发行方补足,最起码对上市公司的大小股东们有个交代,股价有望提升,这生意划算。

然而,这是真的吗?仔细研究过往资料,还真有可能。

《大闹天竺》的资本大挪移

事实上,《大闹天竺》上映之前,已经发生过很多狗血事件,且不提马蓉事件,甚至涉及到集资诈骗,这些故事比电影还精彩。比如说,有媒体曝出《大闹天竺》涉嫌集资诈骗,影片的联合出品方上海盟米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是理业控股针对影视文化产业进行专业化运作的管理机构,但网上扒出的的融资协议信息,疑似是上海盟米与P2P公司京金联签订的,如今京金联公司跑路,该平台的很多投资者都血本无归。

如今光线暗箱操作保底十个亿的消息一传出,不禁引来吃瓜群众的纷纷揣测:上海盟米这家“诡异”的公司,是否就是传闻中的“暗箱”?当影片口碑出现恶化,影片的相关利益方的大佬突然站出来发声,说电影不存在十亿保底,是不是甩锅给“莫须有”的上海盟米?而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在影片上映三天,口碑开始扑街之时,不管是光线还是猫眼,都采取了“撒手人寰”的态度而不救市,任由其后期票房形成了断崖式的滑坡,最后离十亿的目标相差甚远。

同为“左手倒右手”的《叶问3》

一边是保底的“偷梁换柱”,而早在近一年前,《叶问3》自编自导的“自我保底”也颇有几分异曲同工。

《叶问3》背后资本的疑团被关注,源于其极不正常的票房走势:自上映以来票房一路走高,首日票房破亿,上映5天即拿下6亿元票房,成为单日票房和首日票房最高的华语功夫片。然而,过快但不合常理的票房被揪出其票房造假,众多网友纷纷晒出“幽灵场”、“冥币票价”等可疑现象质疑《叶问3》存在大量买票房的行为。

而浮夸的票房作假一出,即刻被挖出牵涉到电影证券化、P2P、众筹、收益认购、股价,甚至洗钱等金融资本链的不正当交易,最终《叶问3》的最大投资方快鹿集团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两家快鹿系上市公司十方控股、神开股份及其背后的资本腾挪大戏也开始显现:十方控股早前曾发布公告,宣布快鹿集团主席施建祥自2月25日起出任十方控股董事会主席;神开股份在当天的公告中也表示,神开股份控股股东上海业祥投资管理公司的母公司就是快鹿集团参与投资的。这很明显是“左手倒右手”的资本腾挪,自己为自己保底。

当热钱进入电影市场,对于提升行业效率拥有积极意义,《叶问3》的一系列资本行径,无外乎希望通过高票房,带动资本市场拉高股价,进而在二级市场获利,但不择手段的票房获取,却严重扰乱了电影市场的正常秩序,最终成为资本+市场的副作用。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大闹天竺》,本是王宝强几年磨一剑,品质上乘的匠心之作,作为发行方的光线和猫眼,比谁也都知道口碑与票房的密切关系,但该出手时候为什么甩手?笔者猜测,最大的原因还是资本力量的推动,为了一份漂亮财报的急功近利,最终将天平倾向了投资市场。

关键词: 天竺 暗箱 上市公司

资讯

鲜娱韩娱娱评社八卦独家

明星

内地港台欧美日韩

电视

视讯剧评

电影

影讯影评

音乐

乐讯乐评